春天来了,共享单车的春天在哪?

2019-04-09 19:42 2433
4月8日,摩拜上月宣布的新计费规则在北京地区正式生效。骑行起步价为15分钟1元;时长费调整为每15分钟0.5元。此前,曾被誉为最好骑共享单车的小蓝,已经率先在北京执行新计费标准。除了摩拜和ofo外,小蓝是为数不多的仍在北京运营的共享单车品牌。这意味着,北京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到共享单车涨价时代。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通过降价来扩大市场需求。摩拜和小蓝逆势而为,什么给了它们的勇气,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哪些?ofo和哈罗是否也跟进,而共享单车涨价潮会不会蔓延至全国?共享单车深陷困境究竟是何原因,实现主业赢利是否可能?因为春天所以涨价?确有几分道理!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去年春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共享单车也有过类似的涨价行为。当时过完春节上班不久的人们发现,ofo小黄车的1元月卡购买通道被关闭,摩拜的月卡折扣优惠也非常巧合地停止了。虽然没有直接上调单次骑行价格,但停售折扣月卡也使得用户整体成本提高了,相当于变相涨价。去年春天停止月卡优惠折扣,今年干脆直接上调价格,为什么共享单车的涨价都发生在春天呢?这背后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确实有着一些必然因素?和很多行业类似,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共享单车也有一定的季节性,用户最少的是冬季。让很多人在冬季放弃共享单车出行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冬季全国气温普遍较低,骑行者较长时间暴露在室外体感寒冷,容易引发冻伤、感冒等疾病;二是不安全,冬季人们穿着比较厚重行动不便,加上冰雪雨水致道路打滑,增加了骑行的危险因素。因此,很多用户宁可去挤公交地铁,甚至走路,也不愿意在冬天骑共享单车出行。春天来了,太阳朝北回归线偏移,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影响骑车出行的不利因素有所好转。在冬季里放弃骑行的用户,又开始选择共享单车作为短距离的出行工具。这就意味着,相对冬季而言,市场需求迅速大幅增多。短期内很难增加共享单车供给,根据供需曲线原理,适当上涨价格有利于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的新均衡。在需求快速增长时,企业上涨价格比较容易说服用户接受。同时,春天又是新的一年开始,不少行业或企业在春季时发布新品或调整产品价格。人们对这样的商业传统早就有了足够认知,此时对上调价格的抵触心理最低。因此,无论是季节性的供需关系,还是用户认识心理上来说,共享单车选择春天作为涨价的时间窗口都是最有利的。因为春天到了所以共享单车涨价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邓永豪最早提盈利,但小鸣单车因子弹打光早早出局营收无法覆盖成本、供给大幅下降才是涨价的内因当然,共享单车涨价并不是仅仅春天的季节变化这么简单。毕竟季节性的变化,通常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需求增长。春季只是最有利于涨价的时间窗口,而不是理由。让共享单车企业不约而同涨价,其实另有深度原因。1、营收较低,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共享单车的成本主要有两块:折旧(取决于采购成本、产品质量和维护效率)和运维成本(市场运营、维修养护、内部管理等)。目前还没有看到摩拜、ofo和哈罗等大厂商公布相关数据。比较明确的数据,来自小鸣单车创始人邓永豪2016年年底在某论坛发言,他算出每辆小鸣单车每天的折旧+运维成本为0.95元。当时小鸣单车敢于直面赢利问题非常难得,但遗憾的是因为资金实力较弱被迫出局。ofo与小鸣单车的造价相差不大,两者的运维成本也比较接近。去年ofo曾经以单车为抵押向阿里借款17.7亿元,有报道称每辆车估价是117元,不难倒推出ofo至少投放了1500万辆单车。若以0.95元综合成本计,ofo小黄车每月运营成本至少4亿元以上,一年下来在50亿元左右。这么庞大的成本,让累计融资超过150亿元的ofo也倍感吃力,一旦没有新资金进来就会陷入困境,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当然刨去折旧后实际需要支出的现金并没有这么多,以一半估算在每月2亿元左右。企业还可以通过减少运维(说白了就是裁员)或服务外包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也是ofo能坚持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再来看看摩拜,美团IPO时披露过摩拜的一些财务数据。收购该月的27天里,摩拜获得了1.47亿元收入,而运营开支为1.58亿元,固定资产折旧则高达3.96亿元。摩拜的整体成本水平应比ofo高,或与其单车成本较高有关系。即便公认成本控制较好的哈罗单车,也出现了减少运维的苗头。我在一个五线小城市的亲身经历,哈罗单车在当地运营一年多时间,坏车现象也开始普遍化,有时也遇到过要扫几辆车才能正常骑行的现象。这表明它可能收缩了当地运维工作,原因应该还是成本高。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共享单车整个行业的综合运营成本过高,远远大于营收所得。这才是滴滴和美团上调的内在要因。单车堵城的现象随着大潮退去而不复出现2、供给大幅减少,供需关系走向相对平衡前期由于监管滞后和资本推动,共享单车企业曾经争相超量投放,引发了人们对于共享单车围城的不满。这也导致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供给严重过剩,为了促进需求,共享单车当然只能以低价来吸引用户。于是,各家纷纷出台低价包月、低起步价甚至免费体验包月的优惠政策,虽然部分原因是企业前期扩大用户的市场行为,但也正与当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现状相关。两年过去了,如今情况大有不同。早前超量投放的共享单车,因为产品质量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大量的车辆报废,其中很大比例是提前报废。而由于资金不足、预期不佳等因素,又使得正常更新投放无法跟上。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供给大幅下降。意外地让原来供给过剩的情况大有好转,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动(排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共享单车的供需关系趋于合理。在朋友圈,早就看不到抱怨单车堵车,甚至时不时看到吐槽单车太少。我们都知道,当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减少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结果就会形成价格上涨而数量减少的新均衡。共享单车原来的低价格,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现状,价格上调就势在必行,这也是滴滴和美团敢于冒险涨价的勇气所在。风声鹤唳的ofo跟风涨价的话可能死得更快涨价仅限一二线城市,ofo哈罗暂时不会跟进那么作为用户我们关心的问题来了,这次滴滴和美团在北京上调价格的行为,会不会带动全国性的涨价风呢?即便是几大巨头达成默契,共享单车也不是想涨价就涨价的。因为共享单车作为出行服务并非用户唯一的选择,一旦用户认为价格过高,就会选择公交、地铁、自购单车、公共单车等其他方式出行,最终共享单车企业的总营收反而会大幅下降。共享单车在一二线城市,是最后两三公里的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弹性较小的刚需。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公交、地铁基本在2元或3元起价。即使单车与公交地铁的起步价相当或略高一些,其快速灵活、节约时间和成本的优势也同样能吸引这些刚需用户。今后,如果听到美团和滴滴等共享单车在其他一二线城市涨价,也不要觉得意外哦。事实上,一二城市多数人骑行共享单车主要用于公交、地铁和目的地之间的换乘,时间通常不会太长,现行调价方案对他们影响比较有限。不过对于较长距离骑行的用户来说,成本的确增加了,将促使一部分人改用公交地铁或自购单车出行。这样也释放出了一部分供给,有利于缓解部分地段的供给紧张问题。整体而言,通过价格机制让刚需用户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而企业又增加了一定的收入,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升。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总体来说是公交地铁的互补品关系。但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人们骑行共享单车往往不是用于换乘,而是类似于公交的解决方案。因为中小城市公交站点较密,如果公交可达意味着公交站点离目的地很近,步行即可。用户骑行共享单车,要么便宜(比坐公交省钱),要么方便(没有公交到达或班次过少)。无论哪个方面的考虑,他们骑行的距离相对一二城市要远一些。也就是说,在这些市场上,共享单车与公交互为竞争品。同时,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用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高一些。目前公交价格普遍为2元,如果按目前滴滴和美团在北京的阶段价格标准,用户骑行成本至少2-2.5元。这样一来,共享单车的价格优势就没有了,用户会觉得与其耗费体力骑共享单车,还不如去搭公交,或者干脆花钱自己买一辆单车。共享单车企业是不敢冒这么大的用户流失风险,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宣布上调价格。所以,我敢说哈罗单车短期内绝对不会涨价,因为它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比较特殊的是ofo,它想涨但不敢涨!作为最渴求现金流的共享单车企业,ofo看着滴滴的小蓝单车和美团的摩拜先后调价,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它有两大致命弱点:首先,品牌信任度不佳,近年来的负面消息缠身,特别是用户申请退还押金都难以及时支付,ofo的品牌形象江河日下。用户对于ofo的容忍程度到了极限,可以说品牌忠诚度已经荡然无存。此时上调价格无疑将刺激用户的敏感神经,加速用户流失。其次,ofo的车况目前可能是行业最糟糕的。本来小黄车的资产质量就不高,加上运营不到们,坏车比例大、车况差,严重影响了骑行体验。上调价格将使得用户对于其服务评价更低,衬托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有优势。小黄车目前已经战略收缩到早期的重点城市,而这些城市摩拜仍比较强势。涨价非但提升营收的预期目的达不到,还可能导致用户加速流失、转投对手,反而营收大幅下跌。共享单车墓地是行业缺乏竞争力的最好体现共享单车:骑行涨价无罪,但提升效率有责市场经济下,企业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其中一项就是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共享单车企业根据自身成本核算和市场态势,上调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完全合法合理的行为。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令人惋惜。有人将一地鸡毛的原因,归结于资本压力下的行业集体癫狂。这个看法不无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过度烧钱其实早在2017年下半年就结束了,投资人当时积极撮合摩拜和ofo合并,也开始要求它们重视成本做精细化运营,然而却毫无成效。因此,我的观点是:共享单车陷入困境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空有模式创新却无效率优势。摩拜官方新闻曾经宣称,截止2017年10月,其运营超过700万单车,每天骑行超过3000万次,可计算出每车每天骑行次数约为4.2次。但从美团IPO披露出来的数据推算,实际效率要低得多。美团收购摩拜为2018年4月,当月27天时间内摩拜获得了1.47亿元收入,若以700万保有量保守计算,平均每车每天的收入只有0.78元。而当时摩拜的价格为1元起步,即使是一半的骑行为免费包月卡用户,每车每天的骑行次数也才1.56次,与宣传的每车每天四五次相去甚远,反而与小蓝单车李刚私下透露的一两次相吻合。那共享单车有没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呢?答案是完全可能的。仍以综合成本最高的摩拜为例,它27天中的运营开支1.58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3.96亿元。二者之和为5.54亿元,分摊到700万辆单车上,平均每车每天总成本是2.93元。目前包月优惠很少,以单次骑行1元起价计算,每车每天骑行次数只要3次就可以覆盖掉全部成本费用。日均每车3次并难以实现,早有公共单车达到这一指标,杭州为3.6次,太原更是创下了超过了10次的佳绩。这表明,单车租赁行业完全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盈亏平衡甚至赢利的。因此,在理解共享单车涨价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先进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没能转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提升运营效率?如果共享单车企业连基本的行业效率都达不到的话,市场上又怎么会有它们的位子呢?

会员制电商成电商主流形态,云集弯道突围

2019-04-09 19:39 2205
美国会员制仓储式超市Costco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Richard Galanti表示,Costco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店会于今年5月中到7月中旬在上海开业。作为会员制仓储式超市,Costco以低价、精简的商品和会员制为核心商业模式而为行业津津乐道。巴菲特、查理·芒格是它的粉丝。同时,Costco也是除小米外,雷军在公开场合谈论最多的公司。会员制模式是Costco的商业基石,也是Costco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闭环的关键。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会员制”这一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多年的概念已经开始在国内电商平台上开花结果。3月21日,中国领先的会员电商平台云集,正式向美国SEC提交了上市招股书,代码为YJ。或将成为中国会员电商赴美第一股,在越发拥挤的社交电商赛道中,云集进行了自我迭代,切割出会员模式实现了弯道超车,开辟出中国会员电商新战场。会员电商成未来社交电商主流形态2018年底,吴晓波在一场年终大会上预测:社交圈层会员风行。“2019年会有三大商业模式创新:圈层社交、私域电商、会员制。”社交的私域电商在2018年已经被证明了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获客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而会员制可保证圈层的聚合性,这三种是相互具备勾连属性的社交模式。吴晓波断言:会员制将成为2019年最流行的消费者关系模式。从2015年便诞生的京东Plus,到2017年诞生的网易考拉黑卡、苏宁Super会员等,在这些电商平台上,付费会员制消费通过缴纳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的会费,便能够享受平台方提供的各种会员福利,包括免运费、折扣价、返利、退货特权等。2018年初,亚马逊中国发布了2017跨境网购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跨境网购消费呈现三大特征和趋势,其中会员经济成了跨境网购全新增长点。自2018年起至今,付费会员经济的增长趋势依然不减。日前,亚马逊中国副总裁顾凡对媒体表示,“当前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趋于饱和,获客成本极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做付费会员、深挖存量用户价值点,将是行业内许多友商的共同选择。”云集高速增长的核心,也正是会员制。基于社交裂变的“会员制”,云集以会员价值为导向,凭借“社交推荐+高标供应链”的会员电商模式,在社交电商赛道实现超车。招股书显示,云集平台买家数量在近三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数据分别为250万、1690万与2320万;而其付费会员的数量,2016年为90万,2017年为290万,2018年740万,相当于在三年内实现了付费会员数量翻三番。同时,云集用户的复购率高达93.6%。云集创始人兼CEO肖尚略曾言,会员电商是一条新赛道,也将是未来“社交电商”的主流形态。零售的本质仍需回归效率的竞争,云集所转型的会员电商本质上是为了让云集会员们用口碑和行动去占领用户心智。用户价值增长与成本下降全球最成功的电商会员制,是亚马逊Prime会员,而亚马逊的会员制源于Costco。创建于美国80年代的Costco凭借其高性价比的商品,聚拢了美国的消费者,定位于大量的中产阶层。Costco通过主动降低毛利率,拥有对供应商极高的议价权,依靠庞大的会员量和消费量获得更高议价权,更高议价权又帮助Costco获得更多会员,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商业闭环,Costco在零售超市行业开创了一个神话。亚马逊是电商,在Costco的零售会员概念上,核心是会员价值+会员体验。2005年,亚马逊推出Prime会员计划,如今会员人数已超过1亿。亚马逊Prime会员成本比Costco更低,能为用户提供价格更优惠的商品。另外,亚马逊为用户创造更多的增值服务,帮助用户受益,从而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这甚至被看作是未来电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近日撰文指出,作为社交电商第二支主力军,云集结合了亚马逊会员的电商属性、免费物流服务和Costco会员的社交属性、购物享受批发价,云集很有潜力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布局中突围,成为升级版电商Costco。云集高级副总裁张铁成在第五届杭州电博会产业论坛上表示,把会员模式比作一个巨大的拼团模式:云集有740万的会员,这意味着一股庞大的潜在消费力量。谈价格时,大品牌方必须给一个优惠的会员价格。以云集精品会员电商为代表的新一代会员制经济正在逐渐重构当前电商模式,着眼于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价值增长的同时,使得商业的效率得以显著提升而成本则节约下降,为会员创造更多的增值服务。会员制加速云集迅猛崛起据云集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云集总营收达到人民币130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商品销售收入为114亿元,同比增长93%,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88%。第二大收入来源会员计划收入为15.5亿元,同比增长204%,占总营收的比重由2017年的8%提升至12%。其他收入为7440万元。在云集三大收入来源中,会员计划收入的增速保持的最为稳定,2017/2018年会员收入增速分别为229%/204%,相比其他收入,显现出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动能。此外,云集的会员数量增长也带动商品交易的增加,从而有助于商品销售收入的增长。云集向用户提供包含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固定会员费,套餐价格为人民币398元,目前不收取续费或定期会员费,这意味着与小红书的“小红卡会员”以及“京东Plus会员”等年/季/月制会员模式不同。云集更像Costco, 用户成为会员后,可以链接家人朋友在同一平台购物, 实现精准触达,降低获客成本。李成东分析认为,云集某种程度上借鉴了亚马逊会员的电商属性和免费物流服务,云集会员通过分享销售获得返佣则是在一般会员的基础上附加社交功能,又借鉴了淘宝客返佣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迭代 。会员+社交模式,是云集成功的关键,也是云集继承发展Costco和亚马逊Prime会员之后的成果。

美团点评要推会员制,与阿里双雄错位竞争?

2019-04-09 19:36 2284
4月1日《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了美团外卖大军,其中对CEO王兴的专访透露出他的偶像是亚马逊贝索斯,并会像他一样,未来2年内不优先考虑盈利,而是倾向于继续扩张美团点评的版图。同时,他计划推出类似于亚马逊Prime的会员订阅服务,据CFO陈少辉介绍,会员将有免费骑摩拜单车这一权益。从“互联网+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放眼全中国,阿里巴巴与美团点评可谓国内的两大超级巨头:阿里巴巴是线上零售电商的巨头,线下O2O则是美团点评的天下。阿里早已推出其88VIP会员,在各类会员纷纷涌现的当下,美团点评终于也确认了其会员计划。美团点评的会员制将进一步加速“互联网+实体经济“双雄格局的确立。表面上看,目前阿里巴巴的市值高于美团点评的十倍以上,似乎美团点评的会员体系并不能与之并论,但从业务线上来看,美团点评绝对的线下优势则是阿里难以撼动的地盘,因此从“互联网+实体经济”会员权益最大化这个角度来看,双雄一词或许并不为过。Amazon Prime与阿里88VIP,中美互联网平台会员权益之王亚马逊在2006-08年推出了视频点播、版权音乐服务、电子书城并收购了Audible有声书,已经持续运营超10年。阿里巴巴在2013-15年先后收购了虾米音乐、天天动听、优酷土豆、UC,大文娱版图就此建立。这些文娱会员福利对于用户在自己体系内的流转和忠诚度培养都有重要意义。和亚马逊Prime最像的就是阿里88VIP会员。亚马逊的Prime会员(海外)享有免费配送、当日/次日达时效快递、独家产品折扣和亚马逊Prime视频、音乐、电子书、有声书等全方位文娱订阅。阿里巴巴在为88VIP提供长期购物折扣和优酷、虾米的音视频订阅的同时,线下还有淘票票、饿了么和飞猪的优惠。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一样,都是深耕多年的电子商务平台。eMarketer在2018年中旬先后发布的零售电商市场份额排名显示,亚马逊在美国占据份额49.1%,远超第二名易贝的6.6%,国内阿里巴巴58.2%的份额也是第二名京东16.3%的3倍多。两家依仗着大平台对众多商户的议价能力,能够提供日常折扣。针对海淘用户,通过大规模运输和良好的政府关系,也能提供合理的价格。运营上也是驾轻就熟,购物节、会员日等活动年年举办。当然,中美的这两家公司也有较大差异。在美国,亚马逊有着自建的仓储和物流,放眼全球首屈一指。由此带来的是,亚马逊的股价接近阿里巴巴的2倍。短期内,阿里在物流上望尘莫及。因此,阿里也在通过建立天猫超市,海外,心选等业务,以及投资四通一达,建立菜鸟联盟,来实现追赶。同是追赶亚马逊的文娱布局,阿里做的并不逊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其88VIP会员最接近亚马逊。此外,阿里巴巴相比亚马逊还有着自己的线下O2O业务,有口碑、饿了么、飞猪和淘票票,覆盖了餐饮外卖、旅游出行和电影演出生活场景,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万豪酒店、迪士尼、雅诗兰黛等品牌都曾与阿里合作开展过线下会员活动。这样88VIP给会员提供了更全面的权益。同与不同,如此大的优惠力度和权益种类丰富程度,两家的会员都算得上是本国互联网平台会员的王者。美团点评,或将影响线下商业会员体系格局线下商业会员体系本就是各家布局重点,旅游领域的携程去哪儿、打车领域的滴滴、布局O2O的口碑等等实际上早已建立自身会员体系,但总的来看,都只是聚焦在某些垂类领域,受制于各自业务能力与边界的局限,并没有掀起很大的波澜,但美团点评若入局,则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力。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能够后发先至,后又与点评合并,成为了O2O绝对的巨头。积累下的技术经验和用户体量无出其右。美团点评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餐饮外卖交易63.9亿笔,日均1750万笔;国内酒店预订间夜量达2.84亿,预估再次超越携程。美团点评的会员体系将打通两点,第一是用户在内部的留存与转化,第二是外部腾讯资源的再整合,另外在主营业务上与阿里不构成冲突,有可行性。美团点评获客渠道广,但缺乏用户在其体系内转化的有力推手。美团点评服务涵盖餐饮、外卖、打车、共享单车、酒旅、电影等200多个品类。美团点评一旦用会员打通各业务,使得各高频业务能够作为拉新手段让会员关注到并尝试其它低频业务。精细化运营下,用户能够享受到更多权益,美团点评也能更好地做大并盈利。美团点评缺乏、短期也不可能涉及泛文娱业务,但此次推出会员正好成为其结盟手段。京东没有视频服务,便与爱奇艺合作。美团点评背后有腾讯的投资和合作,美团外卖和大众点评在微信上有长期入口。腾讯视频与亚马逊合作推出了299元/年的双会员,与自家的美团点评也可以合作。借此机会,美团点评和腾讯可以深化合作,进一步获得资金、流量等更多的支持。美团点评会员的对手并不完全是阿里88VIP会员,它们的业务并不完全冲突。阿里主攻电子商务,美团点评主攻线下O2O。阿里的口碑和饿了么的优惠暂时压制了美团点评的盈利空间,但是份额却是美团点评独大,且88VIP没有口碑相关权益。就会员权益覆盖来说,两家的会员同时订阅不会冲突。88VIP和美团点评会员线上线下各据一方,即将确立的双雄会员格局电商有阿里VIP、京东Plus会员,交通有各类火车票抢票铂金会员、飞常准金卡会员,旅游有携程超级会员、同程周边游、白鲸会员,电影票主要是各影院自己的优惠卡。众多纷杂的会员中,不少集中于某一行业,权益较少,对应的用户量也少,边界限制下难以做大。会员制有排他的特点,当用户为某公司出了一笔会员费后,出于经济考量,往往会在该公司内部利用好所有权益,而不会再去购买相似权益的别家会员。而阿里巴巴和美团点评业务覆盖线上线下几乎全部场景,二雄会员就能满足大部分需求了,马太效应下,其它会员难以做到这么丰富的权益。实体经济比虚拟经济更具稳定性。实体经济是成熟的产业,工厂、机器升级、搬迁难度都大,流程、标准轻易不可撼动这也是在虚拟经济的优酷土豆从老大下滑到第三,音乐行业至今无人统一版权的同时,实体经济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多年称霸、O2O的美团点评甚至一段时间没有竞争对手的原因。凭借积累下的客户关系和成熟技术,其它虚拟经济公司想要奇袭困难重重。互联网+实体经济的会员制,说到底拼的是资源整合能力。小公司注定难敌大公司,马太效应仍会发生。未来可以预见,阿里和美团点评双雄错位竞争,共同称霸“互联网+实体经济”会员体系,而美团点评会员的推出将会加速推进这个时代的到来。

农产品:菜鸟 顺丰们争夺冷链物流的新战场

2019-04-03 19:50 2037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有了新玩法。以吃为例,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吃”的热爱都没有变过,在现今如何吃的健康、营养为国人新追求,有机蔬菜、无农药水果成为时下新宠。同时,随着国内物流体系的完善,运输技术的提高,农产品正成为新风口。就在今年3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24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如“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事实上,早在2017年时国家就开始密切关注冷链物流。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改变:市场、饮食、消费,三重变化推动农产品升级根据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2018年用户购物行为发生了由“找”向“逛”的转化,平均每月逛电商时间长达6小时。并且,随着下沉市场的开发,2018年移动购物领域新增用户中58.8%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另有数据显示,2018年三四线以下城市中小镇青年人群规模已达2.56亿,线上消费能力显著高于全体网民。在用户下沉带动全新消费市场、消费分级明显、消费需求更加细分的情况下,“吃”这一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将成为“富矿区”,2018年国内生鲜电商增长高达80%就是最有力的证明。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于高品质的生鲜食品消费需求日渐增长,国民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之外,国民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加关注。而根据“尼尔森健康与食品意见”调查结果,70%的中国受访者有特定的饮食需求,82%的人愿意为不含不良成分的食物支付更高价格。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三者综合影响下,肉禽、水产品、乳制品等易腐食品和反季节蔬菜水果的消费量直线上升,其中主打“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受现下“养生”潮流影响,需求更是成倍增长。然而,传统物流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新需求。作为物流业重要分支的冷链物流,得益于能大幅减少食品损耗这一优点,迎来了着千载难逢的高速发展期。同时,随着大众通过电商购买生鲜的新消费习惯养成,农产品市场迎来全新机遇。矛盾:日渐增长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与落后的冷链物流体系诚然,随着电商的发展,国内物流体系已相当完善,但冷链物流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国内冷链物流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尽管70年时间里已发展成不小的规模,但与其他细分领域对比起来,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发展仍有诸多差距。据公开数据,国内每年约流通4亿吨的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却十分“不够看”。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果蔬、肉类、水产品上的冷链流通率为5%、15%和23%,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肉禽上的流通率为100%,果蔬方面也有95%以上。国内流通率过低,说明中国大部分的农产品仍是常温流通。虽然冷库、冷藏厂等方面所得硕果颇多,但受技术、资金等限制,农产品在运输、销售等后续环节上依旧存在“断链”情况。除此之外,中国农业种植具有分散、面积小、经纬跨度大等特点,也影响了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以前阵子大火的鲜花电商为例,鲜花的特殊性要求企业进行全程冷链运输,以花加为代表的鲜花电商通过研发环保周转箱等方式,大大减少了鲜花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据有关数据,花加的供应链环节总成本因此下降20%。可见,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才能降低腐坏率,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在消费升级与“养生”观念的双重影响下,消费者对丹东草莓、烟台樱桃、云南菌菇等受季节、区域影响大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而此类产品对物流、尤其是冷链运输技术有严格要求。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与落后的冷链物流体系产生巨大矛盾,难成规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大限制了国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骨干网络建设迫在眉睫。战场:传统物流VS自营电商在农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政策加持下,各大企业纷纷开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了由传统物流企业、自营电商、专业冷链服务商、合资物流企业四大类竞争者并存的局面,其中又以传统物流企业和自营电商这一对“相爱相杀”的竞争者为主,二者之间的较量主要围绕农产品运输中的“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进行。先说“最先一公里”方面的措施。最先一公里是整个冷链运输体系中的基石。农产品易腐坏,采摘后的分级贮藏是农产品后续流通的重要保障,因此冷链运输的前端建设成为了传统物流企业和自营电商关注的重点。传统物流企业中表现较为突出、发展较快的是顺丰。作为一家直营制的快递龙头企业,顺丰凭借着自身在冷链物流方面的优势,与中铁快运、夏晖公司等合作成立公司,进一步抢占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一市场。比如在物流运输中,以“端到端的全程可追溯的常温+良好的冷链物流服务”为招牌,通过在产地建立农产品低温保鲜库,解决了农产品采摘后难保存问题,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京东作为自营电商巨头之一,早在2016年1月就成立了生鲜事业部,此后大力发展相关业务,比如与业内“大玩家”日本物流巨头雅玛多进行战略合作,发展冷链物流方面的项目。京东在冷链运输方面的布局相当完善,涵盖了纯配服务、仓配服务、原产地生鲜产品服务、B2B服务等。在“最先一公里”方面,京东在农产品原产地建立协同仓,大幅缩短中间环节,实现产地直发,48小时送达。不仅如此,京东将原产地协同仓与农村电商相结合,依托冷链物流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进城”问题,仁寿县枇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借助京东的电商平台与物流体系,售往全国。对比起来,二者方式大同小异,皆是从产地集配中心、冷库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入手,主要目的都是推动农产品在田地就变成标准化的商品,技术、资金等方面也相差无几,但从成本等角度看,京东压力更低。京东在“最先一公里”的建设上,更多的是为自身电商平台的销售服务,保障生产与销售的高效对接。而顺丰于此的建设,更多的是为了拓展自身物流业务,淘宝、天猫等平台对其影响较大。再看“最后一公里”的竞争。“最后一公里”以“宅配”服务模式为主,但受各种原因限制,传统物流企业和自营电商更多是通过建设“前置仓”来解决农产品的最后配送问题。除此之外,如何保障农产品“安全无误”地进入最后一公里也是传统物流企业和自营电商关注的重点。自营电商方面,京东的战略包括京东新通路、山姆云仓、京东便利店等,通过与沃尔玛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沃尔玛借助京东进行线上增量,京东从沃尔玛获得门店资源,进行前置仓布局。除此之外,京东还采取了“厂家提供冷链物流+平台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的反向打法。以巧克力为例,其与玛氏合作,借助玛氏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运输体系,保证产品“安全”进入最后一公里环节。而传统物流企业方面,顺丰采取的是“前置仓+店配”的模式,利用前置仓资源,发挥自身配送优势,缩短农产品等易腐坏商品的配送时间。拿对保鲜要求极高的大闸蟹举例,在常州打捞的新鲜螃蟹,通过顺丰的物流体系最快能在1小时内运输到有冷链仓的苏州、无锡,而后经过中转,将大闸蟹送至上海、苏州等城市只需4小时。综合对比来看,京东“业务”更简单。京东是电商出身,胜负关键点在于线上线下运营能力;而物流企业出身的顺丰,则需要将自身快递网络、线上交易平台和线下实体三者结合起来,有一定挑战。但顺丰在保障农产品“安全”进入最后一公里的能力上却是其他企业不能比拟的,无论是冷藏车、车厢控温,还是冷链仓建设,顺丰都领先于其他物流企业。不仅如此,顺丰在包装技术方面已申请国家专利36项,另有食品鲜活类包装方案60余套。在此基础上,顺丰还与中铁快运合作成立公司,利用高铁运输覆盖广、站点分布密集、速度快、受天气影响小等优点,为农产品运输提供“安全稳定”的运输环境,提高物流效率。诚然,京东、苏宁等自营电商在运输基础设施、冷链仓库建设等方面各有优势,但与“专业运输员”顺丰相比,无论是技术、运输网络、运输工具,都略逊一筹。除此之外,不管是“最先一公里”还是“最后一公里”,都有着相当多的竞争者。比如传统物流企业中的中、圆、申三通,也在布局冷链物流,且各有优势。如申通成立上海申雪子公司,效率高;作为三通中唯一一个有航空运力的企业,圆通入局冷链物流行业轻松;而中通,在发展冷链物流上的成本最低。此外,与京东模式相似的“苏鲜生”、“盒马鲜生”,同样是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有力竞争者。总而言之,在政策、技术与市场形成的铁三角里,冷链物流将持续发展,而作为此中“净土”的农产品细分领域,将是市场争夺的下一个目标。

腾讯布局物流:折戟电商 对决阿里

2019-04-03 19:48 2299
2018年11月21日,腾讯申请注册“企鹅物流”商标,引起了外界诸多猜测。腾讯终于要出手物流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推出物流助手3月26日,腾讯通过公众号宣布正式上线物流助手接口功能,用户能通过微信收到物流信息,商家也能同时对接多家物流公司。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微信统一物流接口,一次性服务微信生态内有寄件需求的商户,减少了对接成本。商家只要登录小程序管理后台,点击左侧“物流助手”-“开通”。绑定已与商家有合作的物流公司帐号,点击“查看接口文档”,按照文档完成接口开发,开发完毕后进行测试,下单时调用物流助手API即可。用户点开小程序下单,就能收到对应的物流单号和进度,还能通过微信物流信息,回访小程序。二、醉翁之意不在酒物流助手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根据小程序后台的功能介绍:物流助手,帮助有物流需求的开发者,高效对接多家物流公司,用户可通过微信服务通知接收实时物流状态,提升用户体验。腾讯称,物流助手接口功能,就是一口气把所有物流公司都绑捆在小程序的后台,用户只要点开小程序下单,就能收到系统消息,包括了对应的物流单号和进度。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微信物流消息,回访小程序,随时查看快递派送进度。据悉,物流助手目前已经接入了顺丰、圆通、中通、韵达、百世、品骏等多家快递公司,后续还将接入京东快递、申通等更多的快递公司和更多的同城配送运力公司,以及支持公众号、H5的订单。腾讯利用其绝对的社交优势,从物流数据下手,轻松将物流公司们(不仅仅是快递公司)和大量商户的信息纳入囊中,还节约了他们的沟通成本和售后服务质量。同时,不费一枪一弹理所当然的把各种物流信息收入囊中,而当初阿里想获得这些数据的时候花了大力气开发了电子面单,加注快递柜和驿站,甚至直怼顺丰。三、折戟电商,物流补课腾讯布局电商,不管是以前自己操刀还是后来下注京东,都难言成功。但通过微信沉淀下来的社交关系和粉丝经济的崛起,让这个社交平台成为了除了阿里、京东之外的电商最重要的一极。从微信引流短短三年,拼多多上市,能撼动阿里和京东的市场地位,在最新一季的财报里,拼多多的用户已经超过了京东。这让腾讯看到了希望,物流用对方法,踩对时机节点,照样可以后发致人。开放物流接口后,受益的不仅有物流公司(他们得到了引流与更直接的客户数据);还有货主,尤其是主要依靠微信营销游走在灰色边缘的庞大的微商群体,以前又爱又恨,现在可以通过物流来加强对他们的有效监管。当然受益最大的还是腾讯自身,此番通过“物流助手”,既可以整合生产制造商、贸易商、电商B端的货源,又可以集合消费者,还可以笼住各大物流公司。四两拨千斤,好一套“化骨绵掌”!四、线上线下,对决阿里中国电商物流网已经非常成熟,但数据网络仍有待完善,阿里通过菜鸟网络,提供底层技术,直接接入快递公司的网络,目标是构建物流大数据网络——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CSN),阿里通过自有电商平台的集货能力,对下游快递网络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先后入股百世、圆通、日日顺、中通、申通等巨头后,在其董事会都拥有席会,更拥有了影响决策的话语权,最近更是控股卡行,小票快递、大零担网络,菜鸟与卡行将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此时通过收购还未完成站队的物流网络,不管是体量还是影响力都无法实现后来居上。腾讯只得另辟溪径,通过微信及其衍生的公众号、支付、开放平台、小程序等各类功能叠加形成的生态,发力产业互联网、重仓B端,转型“内容+产业”的试验田。微信转向产业应用,积极布局智慧零售部门,并在优衣库、百丽、都市丽人、海澜之家、绫致试验应用,为零售探索智慧解决方案。此外,腾讯还跟京东、苏宁、融创一起入股万达,做数字化升级。腾讯与阿里展开全面竞争,从线下到线上,依赖社交领域形成的绝对霸主地位,嫁接支付完成线下交易闭环,积累最基本的交易数据;又通过企业公众号和服务号,打通服务,完成会员的线上化。物流“人、货、场”的运营,仅靠线上是无法完成的,在线上流量达到瓶颈,红利逐渐消失之时,腾讯发力B端,与线下零售商结成更稳固的同盟成为最为切实可行的一招。五、数据焦虑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利用好“物流助手”可以引流,但也会削弱自身运营的服务号,一旦依赖,有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所有客户数据,最后只能在执行末端的苦活与脏活中挣扎。从数据出发,业务竞争前景与企业发展潜能,是各大企业的核心焦虑。如何平衡两者,是网络型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腾讯迈向十万亿物流市场,各方喜乐自知。

腾讯布局农业产业互联网 首个智慧项目亮相

2019-04-03 19:39 1679
4月3日,腾讯云与广东粤旺农业集团、深圳壹家仓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产融基金在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签约发布会,各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携手共同打造“智慧农业平台”。据悉,此次合作是腾讯云首个农业领域的产业互联网项目。此次合作,将基于腾讯云的技术优势、粤旺集团全产业链体系能力、和壹家仓智慧社区商业运营能力,重点在智慧农业平台、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智慧农业垂直孵化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战略布局农业产业互联网。未来在打造“智慧农业平台”的过程中,腾讯云微瓴将为平台提供其自主研发的“物联网类操作系统”,并连接腾讯区块链技术、腾讯计费等众多产业互联网“工具箱”中的工具和能力,为智慧农业场景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腾讯云微瓴的技术,结合粤旺集团和壹家仓的优势,可以实现很多农业生产场景中的数字化需求,比如,通过智慧农场中的智能化改造和数据收集,可以实时监测蔬菜大棚中的土壤情况、空气温湿度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关键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让菜农实时了解全国各地作物产品的价格变化和需求;通过整合和建立面对大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在物流等方面进行智能化可视化管理,让买家对农作物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都有了解、都能放心。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整合农业基地资源(F端),流通渠道资源(B端),智慧社区客户资源(C端),构建 “F2C”(从田园到餐桌)的现代智慧农业生态模式,为客户提供安全、健康、优质、优惠的农产品。在这个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腾讯云微瓴将与粤旺农业集团、壹家仓共同携手打造一个集平台、产业园区、孵化器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产业项目。粤旺农业集团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高新科技企业,是集多种农副食品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生鲜食材配送、农业科技研究与品种研发、育种、选种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为一体,完全拥有全产业链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农业集团公司。壹家仓是一家专注于智慧社区「最后一米」的智慧供应链科技公司,为智慧农业平台提供运营服务及网点支持。结合以上两家的能力和长处,腾讯云微瓴将作为数字化升级的工具箱,在这次农业智慧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为平台提供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底层技术支持,同时还将导入腾讯系生态资源,助力其智慧农业项目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