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餐饮品牌的文章
万师傅

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服务去除中间化 服务费可大幅降低

相关问答更多

1、冰箱冷藏温度一般多少呢?冰箱冷藏室到底多少度是正常?

1、冷藏温度10℃是正常的。 2、冷藏室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冷藏室内的温度自上而下呈一温度阶梯,上层温度最低,约为3℃,下层端果蔬盒处温度最高,约为6~10℃。而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冰箱冷藏室的温度应在3~10℃之间。 3、冰箱档位调整。一般来说,夏季调在3~4中间,冬季调在1~2中间或2上,一个原则保持冷藏室的温度在5~10摄氏度。

2、一般冰箱预留多少尺寸呢?冰箱上下和前后留多少空间合适呀?

冰箱上下预留空间不重要,正常冰箱放在地主,顶部有50公分的距离就够了,正常房间都不至这么高。   冰箱左右空间是比较重要的,左右两侧是散热网,如果要靠墙放,至少要离墙10公分,一是保证空气正常流通的距离,二是保证冰箱门能正常打开,不受墙的影响。   冰箱的背面是隔热层,没有特别要求预留距离,但为了保证左右两侧通风,离墙10公分也是必要的。

3、冰箱压缩机坏了的表现是什么?怎样判断冰箱压缩机坏没坏?

要确定压缩机是不是损坏要看具体原因,在你插上冰箱插座的那一刻你如果听到冰箱有嗡嗡的响声(不是很大的声音)过两三分钟左右听到嗒的一声,这种声音是压缩机保护器发出来的,压缩机机身上有两个原件,一个是压缩机保护器,一个是压缩机启动器,你听到嗒的响声就是保护器,证明保护器没有损坏,(就是那个圆形的,也有和启动器一体的)你再拆下启动器,拿起来摇一摇如果听到哗啦啦的声音证明启动器损坏,如果听不到就可以确定压缩机损坏。

4、冰箱耗电量一天多少度呢?请问电冰箱一天消耗几度电?

一般一级节能一天约0.5或0.6度电,两天才耗电一度多点。 费电一点的,一般都是一天1度多一些,一般也就是1.7/8度电的样子。 冰箱省电四招: 1、电冰箱应及时进行除霜。 电冰箱在制冷过程中,箱内食品散发出的水气和空气中水分,均会在冷冻室的表面凝结成霜。霜层会影响冷冻室的制冷能力,从而增加电冰箱的耗电量。当冷冻室内冰霜的厚度达到10毫米时,电冰箱将会比正常情况增加1/3左右的耗电量。 2、温度调节器档位要合理选择。 电冰箱耗电量的大小与冰箱内保持温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冰箱内保持温度越低,冰箱所耗的电量就越大。因此,家庭在使用电冰箱时,应根据季节来调节温控器的档位。冷藏室的冷藏温度应选高于该食品冻结温度1至2度为宜。 3、减少电冰箱的开门次数。 电冰箱门开的次数越多,耗电就越大。每次电冰箱开门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电冰箱的耗电量。若一次打开冷藏门的时间为1分钟,则冷藏室内温度从5度约上升至20度左右,关上冷藏室门再使温度降至5度,则压缩机需连续工作近20分钟。 4、在冷藏室放冰块和利用冷藏室解冻食品。 电冰箱室内的平均温度为4至6度。若在冷冻室冷冻食品的同时制作一些冰块,将制作的冰块用容器装好放入冷藏室内,可减少电冰箱压缩机的起动时间,达到节电目的。同样道理,可以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一天取出,放入冷藏室内解冻,这样可以降低冷藏室内的温度。

5、我买了个迷你电冰箱,功率只有50W,一天能花几度电?怎么算的?

您的问题,不会有严格答案,因为冰箱运转是动态的,与您使用环境温度、内容物多少、开关门次数、电源线损耗等等都有关系。因此只能估算。 按照开停比为1:1来计算,您的冰箱24小时时间大约开机12小时。结果为0.05Wx 24/2 = 0.6度 因此估算每天大约耗电0.6度。如果按照五角钱一度电,每天约消费3角钱。数值仅供参考

地摊经济是什么?企业要不要摆地摊?

2020-06-20 14:00 1970
今日消息,地摊经济在一夜之间爆炸了。各行各业都在谈论如何设置展位。肯德基,麦当劳现在也要摆地摊卖早餐了。“地摊经济”再升温,肯德基,麦当劳摆地摊,企业要不要摆地摊?在餐饮业中,当许多餐饮业者担心经济传播对实体餐饮业的影响时,许多餐饮业主品牌也纷纷进入。“地摊”仍在升温!在阿里(Ali),京东(JD.com),美团(Meituan)和微信(WeChat)等互联网巨头的超重和资本推动下,数种“土地经济概念股”设定了强劲的每日涨停。在被认为最适合街边小摊的餐饮业中,“地摊经济”的话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餐饮业人士正在竭尽全力,渴望尝试,甚至一些大型餐饮品牌也无法抑制它,并加入了“国家档”的浪潮。面对这一新变化,不论是品牌商、还是经销商企业、零售商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新市场之中。一方面为这一疫情应对政策的健康发展做出企业应有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能从这一市场变化中抓住相关的市场机会,为解决企业今年面对的市场压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企业参与到这一市场中,一方面能够为地摊市场提供更多品质化、品牌化的商品,能够支持更多的新商户更好的做好经营赚到钱。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在这一新的市场中更多的实现扩大销售、强化品牌宣传等营销效果。对品牌商来讲:当前要尽快出台有关支持经销商、零售商扶持地摊经济的政策。帮助经销商企业、零售商企业能够把这一新的市场很好的重视起来、做起来。一方面彰显在疫情过后特殊市场时期品牌的社会责任,一方面抓住抓好这一新的市场机会。能够给与地摊商户一些必要的支持,提供一些更规范销售道具,提供一些更好的销售方式,特别是能给与一些新的与企业线上业务、线下市场结合的销售方式,譬如前期疫情期间有关企业在积极推动的合伙人模式、直播等。目前看安井等一些企业已经在这一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提供专门的摊车,既有品牌形象,也为摊主带来很多的方便。对经销商企业来讲:针对这一新的市场现象要赶快行动起来。综合各个方面的市场信息看,今年传统终端渠道生意会受到一定成度的影响。针对今年新出现的地摊市场一定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一是要赶快开放仓配资源,为摊主提供优良的商品和服务。二是可以积极鼓励员工业余时间创收。三是结合本地市场实际,积极探讨合伙人模式,把地摊市场做得更大。四是尽快探讨如何服务好这一新市场,为摊主提供订货、配送、出摊、售后等一系列服务。对零售商来讲:不论是应对疫情过后可能发生的市场压力,还是面对地摊夜市这些新问题来讲,都需要积极面对这些新的市场变化,积极参与、主动应对,在参与中找到新的市场机会。一是要开放供应链。零售企业有较强的品牌背书,其商品资源会受到摊主的欢迎。企业要面向摊主商户,开放商品资源。二是把支持摊主经营与现有到店业务努力做好融合。借助相关摊主扩大品牌的宣传,与当前企业在积极推动的全渠道、社群零售等做好紧密结合。三是企业要支持门店积极参与到这种马路市场、夜市市场中。对企业来说要不要去摆地摊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不是每一个商家都适合去摆地摊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关内容,文章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想要知道更多家居电商资讯请继续关注家居售后服务万师傅。

瑞幸的崛起 对新消费头部品牌的启示

2019-09-06 15:10 3339
  近年来,互联网的突飞猛进给电商带来极大的冲击,由此中国传统零售也产生了巨大变革。  过去的百货公司绝大部分消亡,购物中心迁移,这应该就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线上线下开始重新洗牌,新消费、新零售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但是投什么消费品牌?怎么投?现在的玩法跟过去不一样了,这让很多投资者摸不着北。  作为新消费品牌,瑞幸从2017年创立品牌到IPO,一路高歌猛进,杀出一条血路来。从客观来看,瑞幸确实实现了在常人眼里初创型公司不可能完成的事。从瑞幸现在的良好趋势来看,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那么,当初是什么因素推动刘泽辉在18年代表老东家君联资本完成了对瑞幸的最早一轮投资?从投资者角度如何判断品牌的未来发展形势?面对中国广阔的消费品市场,品牌该如何存活?未来的消费品行业还有哪些机会?  近期,新消费内参深度专访了星陀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刘泽辉,作为一名在投资界的老兵,从2006年开始就一直专注于从事新消费领域的投资。18年与几位合伙人创立了星陀资本,更加注重年轻品牌、年轻企业的发展,特别对“品牌生存”逻辑有着精准、独特的投资判断。  “每个时代、每个阶段,消费都有一些不同的展现形式,但是内涵以及内在的逻辑还是一样的。”刘泽辉向新消费内参表示。这些年来,他通过自己独有一套以“品牌生存”逻辑为基准的投资判断,之前迅速投中了星期六、流行美、同程旅游、亿莎化妆品神州专车、INXX等头部品牌。围绕以上几个核心问题,刘泽辉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1、瑞幸的崛起给我投资新消费头部品牌的启示  我算是中国第一批投资品牌的人,06年到10年也算是中国消费品的第一波浪潮,而我也刚好赶上了那一波浪潮。  当时的投资环境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品牌能够做大做强,我认为无外乎需要符合几个条件,这是跟任何时代都没关系的:  首先是市场要大,其次在于行业增速足够快,最后还要看竞争对手是否没那么强大。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有专业的投资机构在投资之前都会围绕这三个条件对该品牌进行精细的行业研究。  而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三个逻辑来推断瑞幸的崛起,从我们投资方来看,瑞幸本身完全契合这三个条件:  首先,咖啡是个大市场。现在中国的咖啡市场大概有千亿左右,现磨咖啡的占比百分之二十左右。2030年,咖啡市场估计有3000亿的规模。  其次在于咖啡市场的成长性很好。咖啡市场好的成长性来源于现代年轻人在观念上对市场的改变。在过去,喝咖啡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一般在特殊商务场合才有。而现在不一样,大家每天喝一两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成为很多普通年轻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说到市场大、成长性好,也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瑞幸不从茶饮切入?难道茶的市场和成长性比咖啡差吗?  这是个好问题,从市场来讲,咖啡的市场肯定不比茶大,这是天然的,中国人喜欢茶是历史悠久的。  从认知上来看,茶在未来必然是个大趋势,瑞幸的小鹿茶一上线,销量也立马飙升。对公司来讲,咖啡只是经过综合考虑后的一个市场切入点。过去一段时间,茶饮发展迅速,而且现在小鹿茶也开放了合伙人计划。  做茶饮的也不代表不能做咖啡,喜茶现在还不是也在做咖啡。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喜茶跟瑞幸其实只是起点不同,将来大家做的品类也很可能类似,甚至是一样的。未来二者也会有竞争和趋同。  第三,咖啡市场的竞争对手没那么强大。从我看来,这也是瑞幸不从茶饮切入的一大原因。当时起步环境下,喜茶等品牌已经做大,贸然切入茶饮市场又会是一片血海。但在咖啡市场放眼望去,主要竞争对手只有一个——星巴克,并且在较长时间内,星巴克在行业里独占鳌头,不少咖啡品牌也纷纷后退。同时我们的细分市场不尽相同,恰好给市场留下的一大片空白。  接下来,我想谈论第2个问题,“为什么环境好却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  这其实是一个悖论。市场大、增长性好,为什么过去一直没有特别好的玩家。我觉得原因有三:  一是过去咖啡价格还是偏贵。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其实做得很好,现在也三四线城市逐渐下沉。我认为星巴克还是偏贵,其咖啡产品至少都是30多块起步。星巴克无法渗透更大的市场,价格还是占较大一部分原因。  二是房租成本太高。在中国,除了星巴克以外,所有大店模式的企业都是不赚钱的,中国99%的咖啡厅都面临这样一个痛点。而线下的小企业为了规避这些痛点,不得不转向小店模式,这也是咖啡品牌一直无法做大做强的一大原因。  三是品牌不够年轻。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20多年,还是老样子,在年轻人眼里它还是个传统品牌,并不符合年轻人新的需求。  更加核心的逻辑在于,瑞幸咖啡和未来新生品牌一样,在传统品类里面满足了年轻人新的需求。年轻人迫切在传统品类渠道上找到新的消费品牌,找到属于自己的标签和符号。我虽然喝的还是咖啡,但是瑞幸更便捷的方式、更低的价格、更有意思的玩法,给我贴上了“Young”的标签。  消费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东西,它更多包含的是很多情感的诉求。比方说,喜茶背后也有它的情感诉求。大家去喝喜茶难道是为了喝杯奶茶吗?要是单纯只是为了喝奶茶,怎么不选择乐乐茶和CoCo这些品牌呢?这本质不是一个价格问题。  拿着喜茶又酷又有范,还能拍照社交等等,其背后的情感诉求,才是喜茶又贵又火的真正原因。  最后,我想谈谈,瑞幸是如何通过“咖啡找人”来裂变用户?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有了IP好的产品还远远不足,还必须有新的运营手段和玩法,尤其是社交营销。过去中国的CRM系统很差,传统的零售品牌无法通过成千上万的交易量来获取用户的画像、消费行为、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来源、渠道、转化率等等。  但今天在用户运营玩法上发生了颠覆,“IP+社交营销”的模式正逐步击破行业壁垒,各个行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为在过去无法实现的“咖啡找人”模式提供了机会。  瑞幸现在有一个强大且高效的的团队在运营用户,通过社交、分众广告投放等渠道,运用“咖啡找人”快速搜罗用户,能够轻松触达终端用户。“流量池”的理念运用的炉火纯青。  科技赋能与数据驱动让瑞幸这个全新的品牌,在两年时间内迅速成为中国销量仅次于星巴克的品牌,甚至销售量和覆盖网店在年末有可能超越星巴克。瑞幸上市第一天收盘市值48亿美元,虽然从规模、销量与星巴克相比来似乎有些高,但瑞幸的网络价值和运营手段确实也给了它在市值上的无限可能。  有技术的支撑,再加上商业意识,在我们投资方的角度来看,瑞幸并不是一家传统的咖啡公司,更像是一家新零售公司。除了有自己的用户数据分析体系,强大IT系统、瑞幸还有小门店的及时配送能力,这种分钟级的物流配送能力,更验证了它更像互联网公司。  现在,我们评估消费行业的公司,有两个重要参考: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文化。必须由这两个要素支撑公司,即要么是科技效用品,要么是文化效用品,最好两者能够结合起来。那威力就无穷了!  2、为什么今天突然具备了一大波品牌投资机会?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先表达一个观点,“中国过去的品牌不算是品牌”。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波制造业品牌。其实在我们看来,中国在第一波新消费浪潮来临之前,所谓的品牌都不算是品牌。大多数企业都是以制造业为主,也没什么品牌意识。打比方说鞋类,在过去到处都是温州的鞋子。  产品在差异性上并不明显。像当年很多所谓的化妆品品牌只不过在设计上、传播上、形象上比其他品牌稍微强一些而已。  当时的消费市场环境下其实还是按需求投放,绝大多数产品是从销售、经销做起。消费者没那么成熟,对于品牌的认知也不成熟。所以在很长时间内,中国很难出现好品牌。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淘品牌。不少人很好奇一个现象:市场对品牌有需求,但为什么当时在淘宝那一拨流量里面没出现品牌呢?淘品牌究竟算不算品牌?  其核心也在于没有品牌意识和观念。在我看来,这其实跟创始人和创始团队有莫大的关系。当时在淘宝那一波流量里面,所有人都在忙着收割流量红利,挣钱太容易,谁还愿意自己打造品牌?况且打造品牌要走一段很长的辛苦路,并且九死一生。  至于淘品牌,我认为它称不上品牌,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淘宝的用户人群不能支撑品牌生存,即淘品牌没有固定的客户。对于淘宝品牌而言价格太低,客户对价格极度敏感,并无客户粘性可谈。  第二,淘宝品牌客户对品牌没有敬畏、没有忠诚度,自然而然也不愿意为品牌赋予价值。  淘宝这一片土壤最大的价值在于服务了对价格极度敏感,追求性价比高的客户人群,但其本质上并不称得上是品牌。  最后我来谈谈为什么,今天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新品牌的投资机会?  1、需求侧:用户人群迭代颠覆了“中国出不了大品牌,中国永远都是小品牌”的局面  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动了“中国出不了大品牌,中国永远都是小品牌”局面的颠覆,但导致初创环境变得更好的最核心因素还在于用户人群的迭代,即越来越多的主流用户人群在今天愿意为品牌买单。  而如今核心消费人群的总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城市Z一代人群。这类人群一般指85后、90后的青年,本身生活质量较高,从小对教育资源、信息获取较为重视,愿意为品牌付费,懂得愉悦自己。他们想跟别人与众不同,从好的品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标签。  城市Z一代抱着“我喜欢我就要买”的心态去购买品牌,而不是“我想要什么,给我合适的价格才买”,他们有追求有品质,愿意为品牌溢价。这类特征对品牌是极有价值的。过去耗尽精力打造品牌,最后都被淘宝给干死了,那么谁愿意去做?  第二类是小镇新青年。这类人群在二三线城市当地家庭条件不错,虽然说挣得不多,但幸福指数和消费能力很高,他们平时也通过抖音快手等了解世界,也愿意为星巴克这些品牌买单。  小镇新青年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品牌有自己方法,我前段时间,去了一趟湖北襄阳,当地有个朋友开了一家精酿酒吧,结果发现当地消费者消费精酿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想法,要求他们自调销售的精酿啤酒得迎合当地人调制成浓度不高的。这就是小镇青年消费品味上升的表现。  这给我的启示是品牌下沉:就要为了做到合乎用户人群的口味,重新设计款式。中国市场的文化、区域、地理太复杂了,这给一二线城市品牌的下沉带来了启示:品牌下沉不能单枪匹马,要聚焦当地做一些区域品牌,增加产品品类。  第三类是新中等收入阶层人群,即一线城市已成家立业的人群。他们更注重家庭教育、家居生活的品质,在工作与生活的天平中更倾向于生活,较注重生活消费而不再是挣钱。  用户人群的迭代带来了更多消费人群为消费升级后的新品牌买单,并且也在今天的品牌过剩时期,促进新品牌的快速更新迭代。  2、供给侧:更多创始人开始有了远大的品牌使命感  现在的创始人打造品牌不再像过往一样随便,大多数都有较强的使命感。比方说做新锐化妆品品牌,就一心想做成“中国的欧莱雅”,从公司调性、产品的设计与品质等等,打造出来的品牌确实做到了精细。  另外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企业家,也更加有生活的品味,他们往往更能按照自己的价值主张去打造品牌?  3、所有大消费品牌都面临品牌升级的机会  在我看来,所有行业在未来10年,首先会有新的品牌衍生出来,并且有些品牌能做到几百、上千亿。  食品饮品行业都一样,比如说你逛超市看到商品琳琅满目,但其实没多少饮料新品牌可供选择,相比美国的超市而言,中国超市的新品牌确实逊色不少。  在中国本土品牌中,老品牌不够强大、品牌的老化、用户运营效果不佳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可再聚焦细分领域,寻找更纵深的品牌发展空间。另外,好的传统区域品牌有望通过线上渠道从细分领域切入更大的市场,但机会还需要等待。  中国人口众多,拥有14亿人口,但真正做到上千亿美金的中国企业只有茅台一家。跟美国十几家上千亿公司、几十家百亿公司还相差太远。  像海天酱油这么大量级的市场,我们大致算了一下,全中国14亿人口平均下来每人一年都吃不够一瓶海天酱油。而且其价格还很便宜,还没进行品牌升级,市值还有上升的空间。  一旦品牌将中国市场完全渗透,体量都可以变得很大,在中国市场卖面包卖到几十亿都不算大,要做到几百亿才算把市场真正打透。  4、单纯只做线上的品牌已经跑不通了,会出现新一代线上线下融合的品牌  美国的电商百货零售比中国的都要强,但为什么只有亚马逊将线上渠道打通?说白了只是其他的传统零售暂时没有找到做全渠道的感觉,亚马逊一下子激活了,线上线下体系一融合,马上将赛道打通了。  互联网电商需要线下。像阿里、京东这样电商在13-15年也纷纷掉头收线下店,并不是说线上电商强大,而是电商本身需要线下的资源和渠道扩张业务。  为什么没有百分百线上的电商企业?为什么线下资产有重要价值?我们回归人的社会属性来看,天天待在家里线上购物的人毕竟是少数。人为什么外出购物?其实在于他们渴望社交,想融入到社会中去。这种社交属性仅从线上渠道难以获取,这也是线上无法完全替代线下的原因。  从以上几点来看,我认为中国未来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投资新的消费品牌的机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大机会。  来源:(公众号)新消费内参 文/Nick Chan

新老茶饮的竞争:喜茶 小罐茶终有一战

2019-08-06 14:08 3018
一个目标,两种路径似乎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小罐茶新推出一款多泡装茶叶产品——150元/罐,40~50克,可供普通人喝7~10天。平均一天要15~21.4元,算下来跟一杯奶茶价格持平。这个产品被视作小罐茶从礼品茶转向生活茶的战场。这并不意味着小罐茶会抢喜茶的生意。相反,他们始终在做同一件事情——把喝茶的行为变得简单、时尚。小罐茶让35岁以上、有自饮需求的中产,在想喝茶的时候,不会“选择困难”。喜茶让茶,再次回到20岁年轻人的日常。在新茶饮这波风潮之前,茶的面目越来越模糊。提起来,不是“爷爷的大茶缸”,就是“消费动辄上千、仪式繁杂的茶馆”。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人都知道,例如:“中国7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中国茶有姓无名、有产地无标准、有品类无品牌”,等等。长久以来,中国茶是“柴米油盐酱醋” 的农产品,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化产品,唯独不是品牌化、标准化的消费品。小罐茶和喜茶在干的事情,就是将其再一次变成消费品。喜茶和小罐茶让茶成为品牌化、标准化的消费品。从实际数据来看,在卖茶这件事上,他们已经做出了成果:小罐茶2018年卖了20亿,喜茶1家门店的用茶量顶20家普通传统茶馆。但在当下,他们还是两个赛道:小罐茶属于零售品牌,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标准、整合供应链,成立茶叶工业装备中心、研发中心、花15亿建中央工厂。喜茶仍然被视作一个餐饮品牌,打磨产品、门店设计、选址布局等是首先要做的。犹如一条线,始发于遥远的两端。但他们终将相遇。新茶饮终局猜想:纵向做品牌,横向切零售把目光放长远,做一些大胆的猜想:新茶饮走到终局,会是什么样子?当下的茶饮业,还流行“开店速度论”:书亦烧仙草一年开出1000家,要在明年实现5000家;蜜雪冰城已经超过6000家,增长还在继续;古茗的创始人说,“我们的目标是20000家店,我们已经做了10年,可以再等10年做到20000家店”。很多生命在初始周期,都需要一段不顾一切、野蛮生长的时间。中国面积大、人口多,只要运营、供应链扎得深,就可以一直开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短视。什么是短视,短视就是只对现状附和,不能超越现状,去想象还未发生的事情。在这方面,喜茶提供了另一种样本:创始人聂云宸,把喜茶业务分为一横一竖——竖的那一条是基于茶为主的、所有喝的东西。“我们已经观察它有七年以上的时间了,相信这个市场可以做得非常大,甚至觉得它可以走向全球,只不过要一步步来。横向来说,我们做的业务拓展都是基于吃喝玩乐。”看一组星巴克最近的新闻:和雀巢合作,推出星巴克奶精,进军冷藏奶精品类;猫爪杯之后,星巴克(台湾)因推出限定中秋玉兔杯上热搜;今年中秋售价1380元的月饼礼盒,上架几天卖了50万;都是在咖啡门店这个主线以外,做得“横”的业务。实际上,横向切零售是星巴克一直在布局的。2015~2017财年,零售商品(即饮、餐饮类商品等)可以占据星巴克约13%~14%的营收比例。2018年8月,永久性授权雀巢在全球范围内星巴克咖啡店之外销售星巴克零售和餐饮产品。就是说,雀巢可以利用自己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的商超货架上铺满星巴克的包装咖啡和咖啡豆,为此它花了71.5亿美元。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在咖门2019万有饮力大会上明确提到:中国茶未来最重要的参照路径是咖啡,全品类品牌是行业巨头的唯一选择。那么,喜茶会卖茶叶吗?小罐茶会开茶饮店吗?“品牌”是布局多品类的核心实际上,喜茶有一条相当低调的产品线,2018年卖了近百款周边产品,包括口红、指甲油、T恤、袜子、包包、茶碗、钥匙扣等应有尽有。但其中,茶叶只有一两款。在卖茶叶的问题上,喜茶聂云宸说:“市场的培养是需要阶段的,现在这个阶段我没看到年轻人会在生活中泡茶喝,和定位没关系,而是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消费习惯。如果有一天年轻人一步一步泡茶喝了,我们会做,但现在这个阶段我认为做了是猎奇,缺少声量。”小罐茶杜国楹也表示:“年底会推出一个新品牌,主要做年轻人的茶。目前我们可能不会从奶茶这条线切入,还是会做偏方便方向的茶。最后小罐茶有没有可能涉足奶茶,我现在还没想好,未来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没有特别差异化的路线,按照现在的奶茶做法,我们也不太愿意往这条线上走,除非我们找到新的道路和方向。”都没有完全放弃。实际上,这两个品牌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走了。品牌是竞争的核心壁垒。放眼世界,星巴克不乏模仿者。但固有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壁垒一旦形成,很难被追随者超越。星巴克在中国花了20年打造一种咖啡文化,让消费者很容易把咖啡和星巴克联系在一起。品牌很难具象化,却可以通过各个方面传递:小罐茶被吐槽的“大师作”,可以为茶的专业感背书;新近又和野兽花园联名推冷泡茶,凸显时尚感。喜茶品牌代表肖淑琴透露,喜茶公众号整体的设计策划,包括服装、妆容,每一次都会有考虑。每一篇模特选的脸的样子、穿着都会重新做一个定义,符合整体的风格,要和想表达的目的相关联。文字、图画、空间的呈现,是为了把“品牌”落实下去、表达出来。外在的设计是皮肤,是为了塑造品牌内核这个灵魂。1983年,舒尔茨前往意大利的米兰出差,在参观国际家具展的途中偶遇意式咖啡吧,让他萌生了开咖啡店的想法。在创业的第一天,星巴克是要开一家咖啡店;但到现在,它的产品线几乎和雀巢一样,覆盖豆子、速溶、罐装饮料等等品项。所以,许是五年、许是十年,小罐茶与喜茶,必有交锋。来源: 亿欧网

餐饮品牌绝地求生 自营外卖加入刺激战场

2019-07-26 14:55 2493
无论你身处北上广深还是三四线城市,点外卖都已经成为日常就餐的选择之一。近期观察到,随着餐饮行业整体从粗放走向精细,自营外卖的品牌商家也逐渐多了起来——包括汤城小厨、望湘园、安妮意大利餐厅、鱼眼咖啡等都在自营外卖。自营外卖了解一下?简单来说,餐饮品牌做自营外卖意味着顾客不再需要通过美团、饿了么等外卖第三方平台点单,而是通过品牌公众号(通常导流至小程序)和app下单。不过,和肯德基宅急送、麦当劳麦乐送等自营配送团队不同的是,目前市面上自营外卖的餐饮品牌多选择和第三方配送平台合作,如点我达、达达、闪送等等。点我达相关负责人告诉亿欧,餐饮品牌们在配送上的最大诉求是需要极速、准时的配送服务,根据点我达向亿欧提供的数据,目前点我达平台上外卖订单的占比超过50%,平台的平均配送时长为28分钟。近期,亿欧记者通过粤菜餐厅汤城小厨的微信小程序先后四次购买外卖,接单的配送平台并不是每次都一样——有3次是达达,有1次是闪送。在配送员接到订单后,用户会收到一条短信,点击短信链接可以实时查看配送员所在位置。在实际体验中,达达配送时间约为30分钟,而闪送的时间相对更久,约50分钟。早在7月4日,汤城小厨就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汤城小厨自己的外卖,更省钱的外卖!》的文章,里面提到“这可是小厨自家的外卖”、”优惠力度什么的自己说了算”、“点点看,总比某平台便宜那么一点”……“我点汤城小厨(自营)外卖是因为我有这家店的会员卡,如果在美团饿了么上面点,我的会员权益就花不掉。”汤城小厨会员张女士的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现在,不少餐饮品牌都会推出自己的会员储值卡,里面不乏各种优惠券、代金券、累计积分等权益。但消费者想要使用这些会员卡,往往要走进门店,如果在第三方外卖app上下单,则无法将会员储值及权益绑定其中,很可能出现不到店消费,会员权益就花不出去的情况。而在自营外卖的微信小程序中,则可以在点外卖的时候以会员账户余额结账,同时可以使用会员积分,比较人性化。亿欧联系到汤城小厨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自营外卖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后续的各种流程、搭建、配送方面依然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此来优化消费者体验。亿欧注意到,在宣传自营品牌外卖时,餐饮品牌们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点:1、 享受品牌专有的会员权益,自营外卖绑定会员储值卡,线上线下同时使用;2、 产品足够优惠,其中不乏七折、半价、九块九秒杀等吸引力很强的价格;3、 对特色菜品给予大篇幅描述。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餐饮品牌自营外卖具有可以自己设置优惠、线上线下会员体系打通的优势,但整体价格与在美团、饿了么之类的外卖平台上下单所支付的价格相比,并不具备明显差异。此外,小程序的体验感和app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外卖平台之外的选择事实上,餐饮品牌自营外卖并不是新鲜事。在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候,不少餐厅就提供电话订餐、专人配送这类服务。而在外卖O2O逐渐兴起之后,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逐渐垄断了商家的外卖入口。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2018年中国外卖的市场规模为2500亿元。在整体市场向好的状况下,部分品牌的外卖订单规模也水涨船高,已经可以满足企业自行运营的收支平衡点。除了市场整体因素的原因,品牌自营外卖也有经营层面的考虑。去年年末至今,关于外卖平台抽佣变高的消息层出不穷。不少商家反映,外卖平台的抽佣比例已经增长至20%以上。天津地区某些商家也向亿欧证实了上述传言,一家主营天津炒菜的店主就表示,春节前后,美团、饿了么两家外卖平台就将抽佣比例从15%调整到了18%。而在其他地区,这个数字有可能更高。“佣金的上涨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年初就已经看出来了,在外卖平台的佣金上涨之后,对不少中小商家的盈利能力造成了打击,(行业里)闭店率也非常高。”上海一位兼做餐饮品牌和外卖代运营的业内人士向亿欧坦言。可以说,平台抽佣比例的提高使得商家本来就不高的利润空间再度被压缩。与其按照外卖平台的规则制定优惠且缴纳佣金,转向微信小程序平台不失为一种掌控力更强的选择。自营外卖,划算吗?北京地区主营意大利菜的安妮意大利餐厅就颇为倚重自营外卖。在它的微信公众号“安妮外卖”一栏,点击进入后可以看到其在全北京共有9家支持外卖的门店,其中支持配送至亿欧北京办公室所在地(朝阳区三元桥区域)的有三家,配送费为0元,起送价为38元;而在某外卖app上则仅能搜到一家店,配送为8元,起送价为80元。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安妮的自营外卖,明显更划算。而据一位经常订购安妮意大利餐厅外卖的消费者表示,无论在安妮微信公众号还是外卖app下单,在配送上都是商家自己配送。如果通过外卖app下单,工作人员还会在送餐到户时提醒顾客“下次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平台下单”。虽然餐饮品牌们自营外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向平台缴纳佣金,也可以让利给消费者,但并非所有餐饮品牌都适合自营外卖。比如,某一区域内门店数量不够多的品牌在做自营外卖时没有优势。门店数量少,也就意味着以下几种可能:离配送地址更远、配送成本更高、配送时间更长。而消费者如果抱着点单的兴趣打开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下单,却发现自己身处的位置不在配送范围内、起送价高、要支付较高的配送费时,难免会产生失望的心情。同时,如何平衡盈亏也是商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自营外卖是很“重”的一件事。“在离开第三方平台之后,(餐饮品牌)可能会少一些低附加值的订单。这会让在盈亏平衡线下挣扎的企业感到很累。”——对盈亏平衡线以上、线下场景做的不错的品牌来说,少了低附加值订单影响不大;而对在盈亏平衡线以下的品牌来说,失去了第三方平台带来的订单,则会受到较大影响。综上来看,在外卖成本日趋增高的情况下,餐饮品牌们自营外卖可以看作是增强对自身品牌掌控的一个举措,同时也是更加贴近消费者的方式。但在亿欧的访问中,也有数位消费者表示,自己“不太会用自营外卖这种方式”。原因大抵如下:小程序的使用感和外卖app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很少有人会每天点同一家外卖,需要通过外卖app来挑选今天想要吃哪家餐厅的外卖,外卖app很大程度上还承担了推荐选择的职能;不少餐饮品牌都需要注册成为会员,而一些人并不愿意到处留下自己的信息。目前来看,多数餐饮品牌在自营外卖的同时依旧保留了第三方平台外卖。不可避免地,开通自营外卖也意味着餐饮品牌们要花不少心思来“操心”这件事了——他们需要更强大的工具使用能力以及营销水准。无论线上线下,在如何更好地触达和链接消费者这件事上,餐饮品牌永远仍要持续进化。来源: 亿欧网